严益唯:“朱炯之问”回答了“王霜之问”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严益唯报道
中英之战后,王霜发出了疑问:为什么我们比欧洲的那些球员都要练得苦,要付出得多,但我们始终没有拿到想要的成绩?
无独有偶,中国女足1比6输给英格兰之后,前上海申鑫主帅朱炯在朋友圈贴出了中日两国女足在第三场小组赛各自的比赛数据对比,并写道:“我们v英格兰和日本v西班牙的数据相差无几,比分却是天地之别,为什么呢?”
【资料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回答“朱炯之问”的答案,恰恰也能够回答“王霜之问”。那就是,如果球员从小到大,缺乏实战比赛的千锤百炼,练得再苦也可能事倍功半。
根据朱炯所提供的上述两场女足比赛数据,中国女足与英格兰之战,在诸如“控球率、射门次数,射正次数,传球次数,传球成功率……”等项目,的确与日本女足在与西班牙女足之战中相差无几,甚至控球、传球、传球成功率等还略高于日本女足。既然中日女足在这两场比赛中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牺牲控球权,稳守反击的战术,而且主要的数据也极其相似。为何无论比赛结果,差别那么大呢?
记者为此询问了朱炯教练。他坦言自己也很想知道原因。同时,他认为中日女足球员在高速运动情况下运用技术的能力方面的差异值得关注。
“开车时速100公里和时速180公里,驾驶员的感觉和控制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朱炯以日本队攻入西班牙的第一个进球为例。当时,日本队13号球员远藤纯左路一个带有弧线的斜长传,绕过对方防线,直接落入了7号队友宫泽日向可以冲刺的线路上。后者高速前插的球后,抢在防守队员破坏之前将球打进。远藤纯的这个传球,不禁让人想到几天前上海德比大战中,奥斯卡助攻武磊攻入第三球的那脚正好绕开最后一名防守队员的精准弧线传球。远藤纯的个人技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是,朱炯认为日本队13号的这次传球,并非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实战的能力。他解释道:“这样的传球,你让我们的中超、中甲球员站在原地,没有人抢,没有人追也都能做到。但是,奥斯卡那个传球,包括日本女足这个传球,或是在高速带球,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面,或是有对手封堵的情况下,传球的人要看到自己队友前插的位置,以及防守队员的位置,然后还要想象这个球可能的路线,该运用什么脚法……这么多问题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很复杂的局面,(要在瞬间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个只有在实际的比赛场景下面千锤百炼才能做到,所以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
朱炯认为,这样的传球能力在训练中,需要通过场景训练来实现,但是这样的场景很难设计。所以多比赛才是硬道理。
实际上,中日两队在小组赛第三场比赛中,各自的比赛数据虽然非常相似。但是,双方在实战中,有一个肉眼可见的差距就是日本球员反击时的冲刺速度非常快。
仍然以日本队打进西班牙的第一个进球为例。尽管远藤纯的传球时机和落点都非常好,但是如果宫泽日向的冲刺速度慢一点,也就失去了射门的最好时机。所以,日本这个进球,除了反应了远藤纯实战的决策迅速而且合理,也体现了日本女足球员反击的冲刺速度快,正是这两个“快”加在一起,成就了这个进球。
反观中国女足与英格兰的比赛中,恰恰缺乏了反击中的冲刺速度。中日女足在场面上都处于被压制,但日本女足冲刺能力足以通过少数的反击改变比赛结果,中国女足其实就差这个冲刺反击的能力,结果中日在各自的第三场小组赛中“同途殊归”,比赛数据相似,比分却天差地别。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远藤纯那脚传球不是技术问题。那么,宫泽日向当时的冲刺,也不是仅仅是速度问题。相信,如果在田径场上比速度,中国也有很多女足球员可以跑出宫泽日向的冲刺速度。但是在实战中,宫泽日向当时所面临的——启动时机的选择,对队友传球落点的判断,对防守队员封堵的预判,冲刺路线的设计等等——也同样是很复杂的局面。这,也同样需要球员通过比赛的千锤百炼才能应对。
这种球员在实战中的冲刺能力,正好在现任日本足协技术委员会委员长反町浩二最近发表在日本足协官网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了,他写道:“扎切罗尼(Zaccheroni)将‘强度’的概念带到了日本国家队,但对这个词有多种思考方式。例如,从比赛中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的冲刺跑(高强度跑步)的比例来看,……日本队的目标是超过10%。这是因为,当其他球队徘徊在 8% 到 9% 之间时,2014 年 FIFA 世界杯冠军德国队轻松突破 10%。……,顺便说一下,J联赛的平均比例目前是6-7%。”
由此可见,日本女足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快速反击的能力,并非只是靠几个有速度的球员实现的,恰恰是日本足协有意系统性地提高的球队作战能力之一。日本球员的这种比赛时速20公里以上高速冲刺的能力,不仅是日本足协的刻意提高的技战术能力,而且日本足协也提供丰富的赛事来帮助球员提升这一能力。一名日本国家队的球员,从小时候开始就可以经过丰富的实战,千锤百炼出这些适应现代足球比赛的能力。
朱炯也注意到了王霜之问,他深有同感。他在朋友圈也贴出了王霜之问,并写道:“王霜的话很刺耳很扎心,却让人无力反驳。”
无论是“朱炯之问”还是“王霜之问”,其本质都是揭示了中国职业从小训练与实战脱节的问题。有丰富青训经验的朱炯教练说:“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超负荷的脱离实战的足球训练了。”
中国足球的未来,在于让所有足球爱好者都有适合的比赛可踢,在实战中提高能力——闭门造车的训练已经无法跟上现代足球的潮流——而这,正是日本足球的成功之道。
标签: